閱讀心得:鋼穴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本書是機器人系列長篇的第一集,內容巧妙融合了科幻與推理小說的元素。藉由人類警探以利亞˙貝萊和機器人丹尼爾共同偵辦一起命案的過程,將作者精心構思的未來世界呈現在讀者眼前。

故事的發生於「帝國」系列之前。此時的人類世界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人口爆炸、資源卻瀕臨枯竭的地球,另一個是分布在太空中的五十個人類殖民地,地球上的人類將這些移民太空的人稱為「太空族」。兩個陣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截然不同,地球上的人類住在建築於地面下的人造城市之中,過著徹底實施計劃經濟、有如人民公社般的生活。長期生活於室內空間的結果導致地球人普遍得了曠野恐懼症,甚至無法在地面上行動。而太空族則大量利用機器人來服侍人類,為了不重蹈地球人口過度成長的覆輒,太空族嚴格限制生育,並且拒絕地球上的人類移民。財富、科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讓雙方互相歧視。

一群太空族在紐約城附近地表建立了一座地球人稱為「太空城」的都市,這群太空族要求地球各城市導入機器人,理由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並降低成本。此舉讓害怕被機器人取代的地球民眾大為恐慌,示威與攻擊機器人的騷亂不斷發生,更加深了地球人對太空族的猜忌與仇恨。此時,一名太空族科學家在太空城內遭到槍擊身亡,但卻找不到兇手與兇槍。太空族認為兇手是地球復古運動組織的成員,紐約政府則認為是太空族藉故挑釁。經過協商後,決定由紐約警方派出一位刑警,而太空族則派出一位機器人共同偵辦此案。

既然是機器人系列,故事的謎團自然圍繞著機器人打轉。主角以利亞並不是一般常見的名偵探角色,他算是地球人的代表,既討厭機器人,思考又容易受私情左右。而機器人丹尼爾外表是個外表完全與人類無異,但思考則完全像機器一板一眼。兩個水火不容的角色硬湊在一起,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爆點與笑點。個性衝動又心懷偏見的以利亞兩度推理失敗,先是懷疑自己的搭檔丹尼爾根本就是被害人薩騰博士假冒的,接下來又懷疑兇手就是丹尼爾。兩次推理都被證明錯誤之後,以利亞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偵辦矛頭指向地球人這邊。如此布局除了能讓主角的性格更鮮明之外,又為主角關鍵的第三次推理製造了更多的緊張氣氛。

主線的命案謎團其實不是重點,作者對未來的推測才是本書的精華。故事中的地球人是保守派的代表,他們對比人類更優秀的機器人感到恐懼,深怕自己被機器人取代。因此在反對機器人之餘,更反對其他科技創新,就算知道光憑既有的科技無法解決資源即將耗盡的問題,也當作視而不見。而太空族則成了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的代表,他們只管自己的生活品質,無視他人或人類群體的未來前途。他們致力於延長自己的生命,卻不願意繁衍後代,更失去了開拓冒險的動力與勇氣。結果不管是地球或是太空族,長此以往的下場都是滅亡。因此,少數有先見之明的太空族來到地球建立太空城,希望藉由導入機器人讓大量地球人失業,迫使地球人展開新一波的宇宙開拓。這種作法也符合太空族的性格設定,就算發現問題,也只想把問題推給別人解決。或許機器人也發現人類對機器人的依賴對人類有害,所以在帝國系列與基地系列中才會選擇隱身於歷史背後吧。

至於機器人三大法則是否完美這件事的爭議,先前已經談過不少,在此就不說了。但本書對機器人為何要做成人形這件事所做的推論倒是與現在的發展有些出入,作者認為機器人的正子腦很昂貴,直接裝在工具機械上不符經濟效益,因此機器人應該做成人形,才適合操縱原本就為人類設計的機械設備。但現在的狀況是整合了人工智慧的電腦很便宜,因此工具機械、飛機、汽車甚至家庭電器都加入了人工智慧,成了某種形式的機器人。反倒是人形機器人一直難以克服電力、重量與成本的限制,發展至今還僅限於玩具、客服等次要角色。這大概是作者當年始料未及的地方吧。

此外,故事最後的轉折也很有意思。之前一貫正確的機器人丹尼爾拍胸補保證絕對不是兇手的人其實就是兇手,因為機器人藉由掃描腦波後認為個性絕對不會殺人的人,卻因為視力不佳認錯目標而殺錯對象。作者希望藉此凸顯出科技分析也是有盲點的,但機器人明明是在兇手知道自己殺錯人後才進行掃描,卻沒有發現兇手的身心狀態有任何異常,我認為這點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若不在乎這些小小的邏輯爭議,本書讀來相當輕鬆有趣,讓人大開眼界且頗有啟發。許多作者數十年前已經預見的事,你會發現正在我們的身旁發生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AutoCAD!用FreeCAD TechDraw出工程圖

FreeCAD操作介面與設定指南

愛設計?學Free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