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尤˙奈斯博」標籤的文章

善者人為:【救贖者】讀後感

作者:尤˙奈斯博 (Jo Nesbø) 出版:漫遊者 原本只是為迎接聖誕舉辦的街頭演唱會,卻因主辦單位救世軍的年輕志工在眾目睽睽下遭槍擊身亡而備受矚目。槍手迅速人間蒸發,顯然是個行家。但誰會買兇殺一個救世軍小咖?提供熱食與庇護所給貧民街友的公益組織,竟也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承接「王子」三部曲後的首部續作。哈利˙霍勒好不容易從與王子的死鬥中勝出,一直罩他的老長官莫勒卻決定轉調閒差。新上司是個特種部隊出身的前軍官,動不動就把紀律與服從掛在嘴上。毒舌嘴賤沒大沒小的哈利與新長官第一次見面就結下樑子,以後日子可難過囉。 老實說,作者真帶種。因為「救世軍」是個真實存在、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有錢有勢的基督教國際行善組織,你寫個故事指名道姓說人家亂搞……這根本在玩火啊!在台灣要是這樣寫任何一個教會,應該都是找死吧。 Google一下沒發現作者被告,挪威人真是大人有大量。 寫到這裏……沒錯,這是個【救贖者】墮落的故事。 誰是救贖者? 救世軍、警察、殺手。 救世軍為了拯救處境最悲慘的遊民與吸毒者免於路死街頭,建立許多庇護所提供免費熱食與住宿。當然,還有傳教。唯有信耶穌,才能真正得救。正因為這是個信仰至上的教團,一旦有人慾望牴觸教義,就會產生嚴重的罪惡感。若慾望無窮無盡、無法克制……惡魔就趁虛而入了。 警察依法保護大眾免於罪行侵害,但總有人能逍遙法外。為了懲罰這些人,有些警察開始游走法律邊緣。然而,一旦違法辦案,自己就成了罪犯。如果犯罪不會有事,那偶而為自己謀點好處,又有何不可? 那位殺手人稱「小救主」,是個專為惡行受害者報仇的制裁者。他童年經歷血戰,變得無所畏懼又無比執著。他擅於隱藏,卻開始迷失自我。因為看過太多驚愕的臉後,即使不問不聽,也無法不去懷疑: 我們,是否已開始出賣靈魂? 你為別人帶來救贖,但誰來救贖你? 上帝嗎?那得等你死以後。 如果你想活著得救,只有一個辦法:自己悔改。 傲慢、貪婪、色慾、嫉妒、暴食、憤怒及怠惰,是與生俱來的獸性,是上帝給你一生的課題。謙虛、節儉、尊重、豁達、自律、理性與勤奮,是身體力行的美德,是你給上帝的答案。 悔改,救你自己。善者人為,有何不可?

為什麼?【魔鬼的法則】讀後感

作者:尤˙奈斯博 (Jo Nesbø) 出版:漫遊者 休假旺季的七月,奧斯陸竟接連發生冷血槍擊命案。犯罪特警隊隊長莫勒只好將眼前僅剩的兩個警探推上前線,一位是幾不休假的菁英帥哥湯姆˙沃勒,另一位是因酗酒曠職用光休假的鬼見愁哈利˙霍勒。這兩人內鬥才剛結束,哈利輸了。哈利的警界生涯,只到月底。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起自【知更鳥的賭注】、歷經【復仇女神的懲罰】,「王子」三部曲終於堂堂邁向大結局。哈利不但要破解殺人魔佈下的重重謎團,更要正面迎戰王子集團的威脅利誘。尤˙奈斯博將劇情張力一舉推向最高峰,危機不斷高潮迭起,奇計機鋒爾虞我詐。是我讀過奈斯博作品中文筆最精采、布局最犀利、共鳴最強烈的一部傑作。 所謂【魔鬼的法則】,在此是指一系列針對犯罪所做的分析結果。作者透過特警隊心理顧問之口,提出許多有趣的現象。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 連續殺人案都與性有關。 」 愛與性的糾葛是本書的主軸。科技進步與經濟繁榮讓男女得以平權,間接導致性解放與享樂主義盛行。現在無論男女,性經驗的平均豐富程度絕非舊時代所能比擬。和多人有過性關係,早已不是罪惡,而是合法的權力。 但弔詭的是,人們還是經常把性與愛畫上等號。如果真的愛我,就不該跟別人做。你跟別人做那檔事,就是不愛我。舊情人是夫妻間絕不能提的忌諱,外遇更是對愛情最深的背叛。沒有性,就等於沒有愛。 為什麼? 如果性等於愛,那沒有愛的性是什麼?如果愛不等於性,我們為何對另一半的外遇感到憤怒?是因性不如人感到挫敗?還是愛不存在感到受騙?我們想從另一半那邊得到的,是性?是愛?還是其他? 人與人之間的糾葛實在太複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且答案總是在變。 但對破案來說,真相只有一個XD。作者提醒我們,當你接到一個案子,首先該問的不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若一味專注於執行細節,反而會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動機。 只想怎麼做,不問為什麼,是下屬最常犯的錯。你問老闆為什麼,老闆當你在找碴。但沒人問為什麼的結果,就是搞了半天,老闆卻說「這不是我要的。」 能把職場通病用殺人詭計來表現,不得不佩服作者真有兩把刷子。且這一次作者讓每個角色的動機都得以凸顯,無論好人、反派,他們的作為都與其動機相互輝映,故能令讀者動容。 最後加註警語: 「 好孩子千萬不要學酒鬼哈利用抽菸、酗酒、嗑藥等方式撩妹或找破案靈感。他有作者罩,你沒有。他不會死...

左右為難:【知更鳥的賭注】讀後感

作者:尤˙奈斯博 (Jo Nesbø) 出版:漫遊者 二戰時挪威被納粹德國攻陷,王室遠走英國。逃不掉的百姓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如日中天、極右的希特勒,另一個是虎視眈眈、極左的史達林。無論選哪一邊,都與另一邊誓不兩立。無論選哪一邊,都得上戰場。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尤˙奈斯博是挪威最受歡迎的犯罪懸疑小說作家。故事走社會寫實路線,內容取材紮實用心,人物刻劃傳神討喜,場景描繪栩栩如生,劇情布局曲折離奇。雖然頁數頗多,但讀來不覺枯燥乏味。如果你想一窺北歐國家的世界觀,奈斯博的作品是不錯的選擇。 本書取材自挪威被二戰撕裂族群的過去,以及納粹餘毒蠢蠢欲動的現在。讀者透過總是悲劇纏身的酒鬼警探哈利˙霍勒雙眼,一步步揭開連串兇殺案的背後真相,以及真相背後的愛恨情仇。 納粹這名詞現在幾乎可與邪惡畫上等號。在崇尚言論自由的歐美國家,支持納粹是少數視同犯罪的主張之一。但二戰時,納粹與法西斯主義卻幾乎席捲整個歐洲,其支持者絕不在少數。為什麼?因為戰爭。 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民窮財盡、結下的仇怨無處宣洩,於是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以納粹為首的極右派將人類以種族優劣加以切割,把窮困與失敗歸咎於劣等民族搞破壞,優秀種族消滅劣等民族是促進人類進化的必經過程。而以共產黨為首的極左派則將人類以貧富差距加以切割,把窮困與屈辱歸咎於資產階級的剝削,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是實現人類平等的必要手段。 極左與極右只有一個共識:打仗! 二次大戰讓納粹黨羽一敗塗地,冷戰讓共產主義名存實亡。核武競賽讓大國間的戰爭不再可行,民主似已贏得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 別忘了,希特勒是民主德國經由選舉選出來的。希特勒會贏是因為人民無法從其他政黨政客身上看到希望,才把選票押在”另類明星”身上。對照今日,歷史果然總是重演。不知不覺間,戰爭又成了選項。 真蠢,不是嗎? 一群十幾二十出頭歲的年輕小夥子,聽信納粹自願上戰場捍衛祖國免受蘇聯紅軍侵略。結果大多數人白死了,少數活下來的身心受創、背負罪孽,忍氣吞聲度一生。他們遇上郎中,押哪邊都是輸。 我們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學到教訓。因為被教訓的人終將老死,而繼起者多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