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馬丁貝克系列」標籤的文章

丈八燈籠:【恐怖份子】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搶銀行的逃家女孩,腦袋開花的A片導演,堅決反共的美國參議員,從未失手的恐怖份子。同樣是人,誰較重要?都是案子,哪個優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我們都是人哪!愛與和平的世界,果真遙不可及嗎?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的完結篇。從第八集貝克警官邂逅新女友開始,兩人關係幾乎就是作者的化身。而故事與角色立場,也由中立漸趨左傾,其中又以本篇為最。 基本上作者認為資本主義陣營無論法律或社會規範,都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位居社會底層的無產階級永遠是輸家。故越來越多人觸犯法律,是制度不公義導致的必然結果。 既然如此,罪在國家,而非人民。 本篇舉了兩個女孩沉淪的故事,一個只求與女兒丈夫團聚而不可得,另一個為追逐明星夢而身陷狼爪。資本主義的國家體制不但無法及時伸出援手,甚至還成了不幸的幫兇。但若因此斷定共產主義會贏,就太過天真了。 本書上市的年代,正是美蘇兩大陣營爭霸的轉捩點。美國雖然輸了越戰,卻將蘇聯捲入花錢如流水的軍備競賽。比打仗,核子戰爭誰敢打?比賺錢,共產主義輸定了。 局勢演變至此,作者看在眼裏,會有多失望?但,他們錯了嗎? 不盡然。 民主陣營大獲全勝後,競爭的最小單位早已降至個人。越來越多人認為這個世界上,自己最重要。個人的死亡,形同世界的終結。 書中的恐怖份子,精通戰技、心思細密、裝備先進、敢拚敢衝。他只追求自己勝利,別人的死活、世界的未來,都與他無關。 資本主義訓練出大量這樣的「恐怖份子」。他們可以基於利益合作,但絕不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更不容許任何對自己不利的事。無論那事對別人、對國家、對全世界有多重要。 看看各國政客對氣候變遷表現出的鴕鳥姿態,就可見一班。 阿伯承認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 靠一群利己主義者透過開N次會來拯救全人類,行得通嗎?來得及嗎? 由此觀之,作者是對的。 馬丁・貝克系列就像丈八燈籠,能把數十年後資本主義的問題癥結都指出來,也知道人類終究要停止內鬥、以愛團結、犧牲小我、共體時艱,才有機會免於滅亡。但這一步要怎麼跨出去? 燈籠太高,照不到腳。 但又有誰能怪作者呢? 你厲害。你告訴我,該怎麼辦?

暴力輪迴:【弒警犯】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又有女性失蹤了,而當年殺害羅絲安娜的兇手「剛好」住在女子家旁邊。正當貝克警官被媒體追得團團轉時,附近竟又發生襲警案,造成一死二傷。不相關的案子,不相識的罪人,卻在冥冥之中,被暴力的繩索緊緊相繫。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九彈。一開始簡直就是首作[羅絲安娜]的翻版,接著又有另一篇的兇手來相認……你也出獄啦?好久不見呀!現在哪高就?啥?幹記者?還是記者堆裡最不嗜血的那位!這這這……實在太諷刺啦XD。 本書不是叫「弒警犯」嗎?為什麼要搞個與弒警完全無關的案子,而且篇幅甚至比警員槍擊案還要多? 因為「暴力」氾濫才是害死警察的元兇啦,而暴力的最大幫兇就是「媒體」。 知名女性殺手再度犯案!所有記者立刻傾巢而出。嫌犯的陳年舊案立刻被起底並加油添醋,渲染暴力散播恐懼的報導一篇接一篇。警方明明啥都沒說,媒體卻一個個搶先破案,還怪警方不依「民意」抓人根本豬頭。等到更刺激的殺警案爆發,媒體立刻轉移陣地,舊案瞬間乏人問津…… 此時,暴力的第二個幫兇:「官僚政客」登場啦。 既然媒體如此嗜血,急於當明星的官僚政客當然要投其所好。於是全副武裝的特警隊到處大砲打小鳥,基層警察動不動就拔警棍掏槍。政府帶頭濫用暴力治國,民眾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死傷越積越多、樑子越結越深。 就這點來說,咱們台灣警察還真是挺愛好和平的。 而暴力的受害者,除了被暴力傷害的人外,也包括行使暴力的人。 那些曾因暴力犯罪入獄的人,即使服刑期滿,也難以回歸社會。這種罪不會被忘記,別人會因此歧視他、排擠他,甚至迫害他。然後呢?你認為他們會回饋什麼給社會? 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時至今日,堅持不佩槍的英國警察,被恐怖份子整得灰頭土臉。也不過就路邊臨檢,多少台灣警察動不動被四輪撞還只能騎兩輪追。 誰還敢說警察不是高風險職業? 下一集就完結篇囉。

人不為己?【上鎖的房間】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大難不死、休養數月的貝克警官終於回來了!夥伴們為了不讓他太過操勞,像是加入豬頭上司的銀行搶案特別對策小組這類屎缺就先搶去擔了,還好心留了個有趣的小案子給他調濟調濟……唉喲!這可不是傳說中的「密室殺人」嗎?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八彈。上一集差點領便當,讓原本很享受離婚獨居的馬丁・貝克開始懷疑人生。原有的嗜好變得索然無味,眼下的工作只覺徒勞無功。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努力? 出租公寓裡的腐屍根本就是虛度終生的典範。他未婚獨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餐餐吃貓食狗食……可是卻在家門上裝四道鎖,警察光破門就搞半天。人死了兩個多月才被發現,若非機緣巧合,差點被當成自殺草草結案。 此等魯蛇,為何有人要殺他?他到底做了什麼? 那你呢? 關在坦克裡對弱者燒殺擄掠?還是走出去愛這個不隨你死而逝的世界? 人不為己,該怎麼活? 人人為己,又是個怎樣的世界? 這牽涉到本書的另一主軸:搶銀行。 銀行可說是資本家建立的堡壘,負責看管剝削窮人的戰果。所以無產階級搶銀行,是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發起革命的義舉!……有時學紅衛兵講話也挺有意思的XD。 但本書確實不把搶銀行當重罪。既然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都沒人敢說不是,有辦法敲銀行一大筆然後逍遙法外又有何不可?李師科從當年紅到現在,不就是種仇富心態的浪漫? 所以警方與搶匪的對決一整個歡樂,打擊不法變得沒那麼必須,揭發真相變得不怎麼重要。既然警察無法改善貧富懸殊,難以阻止道德淪喪,不能反對上級亂搞…那麼,案子擺爛又有什麼大不了? 日頭赤炎炎,就隨人顧性命吧。 雖然不科學,雖然例外多,但老祖宗的話總有幾分道理: 「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不忍了!【壞胚子】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凌晨的單人病房裏,住院中的老警官神不知鬼不覺地遭到暗殺。有同僚遇害,警察絕對速查嚴辦。因為這不僅事關顏面,警界全體的性命安危豈能容外人挑釁?但……如果荼毒百姓又隻手遮天的正是警察,受害者就只能忍氣吞聲?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七彈。剛上床的貝克警官被急電call到命案現場,隨即展開連續數十小時不眠不休的緝凶生死鬥。就叫你早睡早起身體好吧,媽媽有講你都沒在聽!半夜一兩點還給我聽音樂做模型……XD 【壞胚子】一般都是給嫌犯用的形容詞,但本書卻是某刑警給死者取的外號。死者身為資深警官,許多行徑如濫捕、施暴、動私刑、作偽證……連同僚都看不過去。但這幫「惡警」卻認為自己天天都跟壞胚子打交道,最懂壞胚子。壞胚子不狠狠教訓,永遠學不乖。 所以,本篇的主題是:「警民對立」。 如果你不是法學院出身,通常不敢說自己很懂法律。如果你不是醫生護士,通常分不出神智不清者是因為酒醉、吸毒、還是有病。如果你還沒練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通常不敢保證自己遇上鯛魚不會失控。但如果你是警察,尤其是基層警察,很抱歉,以上都是你的工作日常。法律、診斷和情緒管理,都是你的基本職能。 然而,你見過幾個慈眉善目的高材生在處理交通事故、追飆車族、抓酒鬼? 如果國家不付律師醫生的薪水給警察,就別指望警察擁有一流的素質。 但無辜百姓遭到警方濫權迫害時,卻非常弱勢。警察被告,其他的警察要嘛相挺,要嘛默不作聲。原因很簡單,警察這工作誰能保證自己不會被告?取締辦案動不動就得罪人,別人出事你捅刀,換你出事誰挺你?但若你是警察犯錯的受害者,案子卻被官官相護給吃掉,你又做何感想? 於是,有人決定直接開幹、不忍了。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殘酷凌駕慈悲,仇恨輕蔑理智。 作者對死者與兇手這兩個角色的塑造完全外顯。讀者看得到他們的外表長相、做人處事,聽得到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但他們一句話都不對你說,想理解他們,你得自己想。 本篇沒有推理,沒有詭計。一切辦案流程順理成章,追蹤動機自然而然就鎖定嫌犯。嫌犯既不會逃也不想躲,他就是要跟警方對著幹。故事霎那間結束,而我們知道這才剛開始。 因為直至今日,警民對立從未停過。

愛莫能助:【薩伏大飯店】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那人走進富麗典雅的五星飯店,走向衣冠楚楚的上流晚宴,對談笑風生的大老闆後腦開了一槍後,跳窗逃逸無蹤。沒人認得兇手,但死者赫赫有名。政府高層大為緊張,甚至驚動外國勢力。然而,斯德哥爾摩警察卻在這節骨眼上擺了個大烏龍……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六彈。休假旺季夏天”又”到了,偏偏”又”發生地動山搖的大案。上頭指定貝克南下馬爾摩成立專案小組。雖然休假泡湯,但既能入住兇案現場薩伏大飯店,又能公費吃香喝辣倒也不賴。 這次中文書名跟內容沒啥關係,倒是封面上”POLIS, POLIS, POTATISMOS!”引起阿伯的注意。Google翻譯的結果是:「警察、警察、土豆泥!」……XD 沒錯,本篇的主題正是:「警察沒路用啦!」 至於有多沒用,你看就知道囉。 作者夫妻倆都是左派,對那些外表道貌岸然風趣有禮、搶起錢來卑鄙無恥六親不認的資本家自是深惡痛絕。本書死者就這麼一號人物,他的事業橫跨黑白兩道,從賣魚、炒房、高利貸到惡意購併、跨國走私、軍火交易,只要好賺,什麼事他都幹。 然而,在資本主義國家,越會賺錢,你就越重要。全國知名的巨富遇刺身亡,跟他有掛鉤的大人物們全急得跳腳,深怕自己惹禍上身。於是這案子立馬成了第一優先,不只警察精銳盡出,連情報特工都來參一腳。試問哪個市井小民能有此待遇?多少冤情還在卷宗夾裏苦苦等待? 隨著調查逐漸明朗,整個共犯結構一一曝光。但警察能伸張正義嗎?不!因為一切合法。資本家有專業團隊佈局獻策,依法辦事的警察根本使不上力。 案子破了,一切照舊。有人躺著就能贏,人生就是不公平。 數十年後,現實依舊。超有錢就免繳稅,流浪漢連涼亭都不給睡。這個世界的問題不是有錢人太有錢,而是搶錢競爭太過激烈,讓薪資越來越少,窮人越來越多,犯罪率越來越高。最後社會動盪這把火反噬所有人,一切從頭來過。 但現在富國掌握科技優勢,窮國人再多也打不贏。於是有錢人利用科技大量取代人力,人越無力,富人就越能高枕無憂。 人類警察不可靠。AI智慧監控24小時全年無休,每月只要…… 如果窮人只能靠傳播病毒實現社會正義,就太悲哀了。

求助無門:【失蹤的消防車】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寒風刺骨的夜裡,落魄小民聚居的老舊公寓突然氣爆、烈焰沖天。若非一名警探奮勇在火場裏殺進殺出,死者絕對不止四人。但,該警探在場原是為了跟監某個嫌犯,而爆炸點正是嫌犯的房間……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五彈。揮別上集痛失英才的遺憾,斯德哥爾摩刑事組又有小鮮肉加入。這菜鳥立志當局長,對辦案充滿熱情、幹勁十足!可是那些深受中年危機職業倦怠所苦的阿伯們,每天總不忘用滿滿的冰水澆灌這株新生的幼苗。 如果你已當不成天才少年、萌妹偵探,來看馬丁・貝克吧……XD 書名與案情、與理念無縫接軌,是這部作品最高明之處。 看到書名,你就會想:「消防車這麼大台,怎麼可能會失蹤?」 怎樣?有興趣吧?繼續看下去。 看著看著,你又會想:「消防車哪有失蹤?」 接下來,問題又變了:「啊這也算消防車喔?跟案子有啥關係?」 最後,你會發現消防車真的失蹤了,而且真的很關鍵。 消防車,代表關懷他人的熱情。消防車的失蹤,代表唯我獨尊的冷漠。 如果案件當事人遭遇危難時,選擇向社會求援的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但看看美國華裔老婦人街頭遇襲,鄰近大樓保全卻只顧關門自保的畫面,就會發現我們願意為陌生人承擔的風險正越來越少。 而貝克與他的難兄難弟們,雖然對警察這份工作滿腹牢騷,對世風日下深感無力,對悲劇重演痛心疾首。但他們各自想辦法面對,讓自己能繼續對他人伸出援手。就算成效極為有限,一切看似徒勞無功,他們還是繼續活、繼續做。 為的,就是不讓老百姓求助無門。 英雄的姿態,其實很平凡。消防員開的,不是法拉利。

我的奮鬥?【大笑的警察】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夜深,雨驟。行駛於僻靜街道的雙層巴士上,乘客竟遭人開槍掃射,八死一命危,且犯嫌不知所蹤。這樁瑞典史上首起集體謀殺案立即引發恐慌,但馬丁・貝克懷疑兇手並非什麼瘋子,因為遇害者之一是他手下,而他搭公車顯然不是為了回家……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四彈。警方又一次被歹徒搞得毛在燒,且案子還有警察牽涉其中,要是搞出醜聞就慘了。於是全國刑事「菁英」齊聚斯德哥爾摩,但這些外來的幫手怎麼看都不像菁英,比較像「天兵」。 正因為有許多老朋友回來,所以還是建議讀者從第一集開始看,才不會錯過大家當年的豐功偉業。 資本主義的治安沉疴依舊無解。人人都有自由,這很平等。但自由引誘輸家縱慾揮霍向下沉淪,鼓勵贏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府為贏家大開方便之門,卻讓警察去收輸家犯罪的種種爛攤。贏家與輸家平等嗎?當然不! 所以本書的主題是:推己及人。 表面上,這是一群警察為破大案各展所長的故事。但讀者會漸漸發現,在這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大競技場中,真正無價的其實是對人發自內心的善意。 當我們朝夢想奮鬥時,是否忘了別人的感受?是否在乎別人的傷痛?我們是否總往前看、往上看,卻壓根忘了周遭,忘了注意腳下? 馬丁・貝克和同事們,每天都得面對慘痛的悲劇,不幸的人生。身為警探,終日眉頭深鎖、嘴角下拉。久而久之,竟忘了該怎麼笑。 自己不笑,如何為人帶來笑容? 如果破案無法導正人心,警察奮鬥的意義何在? 你,是否走在對的路上? 最後,貝克警監終於笑了。

邊緣之癌:【陽台上的男子】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陽台上,男子日復一日、夜復一夜,細細端詳下方的城市。每條街道,每座公園,每輛警車,每個路人。男子知道城市對他視而不見,這樣很好。陰影適合打獵,孤獨不必留情。如果活著只能滿足獸性,就做吧。反正所謂的愛,沒我的份。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三彈。正當警方被多起暴力搶案搞得焦頭爛額時,斯德哥爾摩竟又爆出一連串的女童姦殺案。百姓人人自危,輿論罵聲不斷。包括馬丁・貝克在內所有警察傾巢而出,對全市發動地毯式大搜查,但找到的線索卻少得可憐…… 這一集應歸類為懸疑而非推理,因為開頭讀者就知道女童命案是「陽台上的男子」犯下的了。作者很清楚地描述兇手外表穿著特徵,就差沒指名道姓。問題是,讀者知道的事,警察毫不知情。所以你只能眼睜睜看著警方像無頭蒼蠅般使出一堆「笨」方法查案。搞得人人筋疲力竭憤怒沮喪,無語問蒼天。 為何抓不到嫌犯?有兩個原因: 1.搶匪和兇手對城市環境、民眾習性與警方辦案的研究都非常透徹。 2.個人主義只顧自己生活,對邊緣弱勢視而不見。警方難以從社會大眾獲得線索,更無法預防犯罪。 老弱婦孺落單,易成為被害者。弱勢者越孤立,越容易變成罪犯。人與人之間關係越疏離,罪犯與被害者就越來越多。如此惡性循環,警方再怎麼努力案子也辦不完。 以往人們還有親戚、家族可以互相依靠,互相提攜。但現在失婚、少子化的嚴重程度已到連父母都得自求多福,哪有餘力去照顧親友?繼續放任孤獨人口擴張,社會治安只會持續惡化。就像癌症,總隱藏在毒素堆積的角落。 若只能靠「天譴」伸張正義,大家就等著遭「天譴」吧。

警察國家:【蒸發的男人】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難得能休一個月長假好好陪老婆孩子,馬丁・貝克卻被緊急召回偵辦一起國民海外失蹤案。區區尋人為啥要勞動馬丁大大出馬?因為這傢伙選了個麻煩地點人間蒸發:共產國家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第二彈。主角雖然被挖來加班,卻被派去住超棒的豪景飯店,獨享有侍者輪番伺候的精緻美饌,飽覽風和日麗、古色古香的史詩名城……全部公家出錢,真是爽翻啦XD。唯一傷腦筋的,就是那個八卦雜誌記者,怎麼找都找不到。 這……難不成是阿共的陰謀? 歌舞昇平、豐衣足食的背後,國家的嚴密監控無所不在。這讓當年的布達佩斯擁有傲視全球的超低犯罪率,吸引大量觀光客到此旅遊度假,間接帶動匈牙利景氣繁榮,成為鐵幕國家的經濟典範。 台灣讀者應該會覺得這根本是共產黨的大外宣吧XD。 西方國家觀光客帶著大把鈔票到此消費,也把各種縱情聲色、紙醉金迷的惡習到處散播。我們總認為民主讓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裏,比掌握在不知何時會變壞的獨裁者手裏更有保障。但權力使人腐化,這對獨裁者和老百姓都一體適用。 景氣繁榮時,政府為了討好財閥和選民,默許、甚至鼓勵群眾奢侈浪費。豪宅名車珠寶華服代表你的身分地位,菸酒賭博情色大麻證明你的膽識氣魄。物慾橫流導致的悲劇與不幸,政客們就兩眼一閉假裝沒看見。 瑞典警察再怎麼努力辦案,也擋不住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本書的謎團招術沿襲前作風格,簡單手法加上一點運氣,不必是犯罪天才也能把老練警探耍得團團轉。因為人人都能完全犯罪,你也辦得到,所以你也可能變成罪犯。 人人都可能犯罪,所以應該支持警察國家,才符合社會正義? 不!歷史早已證明這是條死路。 共產主義早已垮台。民主體制也禁不起疫情與氣候變遷考驗,富國與窮國無法合作對抗人類共同的危機,依舊在為自身利益犧牲別人的性命。 改變,需要時間,很多時間。 我們還有時間嗎?

自由之罪:【羅絲安娜】讀後感

作者:麥伊・荷瓦兒 (Maj Sjöwall)、培爾・法勒 (Per Wahlöö) 出版:木馬文化 運河裡撈起一具無名女屍。她年輕、健康,卻全身赤裸,慘遭勒斃。沒人認得她,失蹤檔案裏也沒有她。馬丁・貝克警探為此茶不思、飯不想,家不回、覺不睡。他絕對要破此案!為什麼?也許……是為了自由吧。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本書是馬丁・貝克系列的第一集,故事發生在一九六零年代的瑞典。這裡的天總是陰的,地總是濕的,風總是冰的,人?動不動就抽菸啦XD。真的,本書不分男女幾乎人人抽菸,主角菸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應該要加註警語。 菸幹嘛抽這麼兇?啊……就是悶嘛。 主角是個明明有妻有子女,卻討厭回家的丈夫。他寧願加班一輪幾晝夜、出差一去好幾天,也不想接到老婆問他「今天幾點下班回家?」的電話。阿伯以前也碰過這樣的同事,寧願留在公司上網發呆、不拿加班費,老婆打電話來永遠回說今天要加班。 為什麼?因為回家讓他覺得煩。老婆碎碎念很煩,小孩不聽話很煩,無法拋開這一切重獲自由的人生更煩。警探不能酗酒,於是菸一條一條抽、咖啡一杯一杯灌。這樣當然睡不好、沒食慾,身體搞壞還嘴硬死撐,十足搞慢性自殺。 但這具女屍不一樣。隨著偵查逐步開展,馬丁・貝克發現這女人生前很「自由」,自由到讓他羨慕,讓他對剝奪這女人自由的兇手感到憎恨。 台灣最賣的心理勵志神書《被討厭的勇氣》裏有句名言:「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羅絲安娜正是個為了貫徹自由,勇於被人討厭的女性,而她也因此斷送了自己的人生。 本書與其說是推理,不如說是敘述警方辦案甘苦的寫實過程。兇手並沒有特別構思巧妙的詭計,但人際關係的疏離卻讓案件偵辦變成一場惡夢。弔詭的是,人際關係越緊密的人越不自由,越自由的人就越沒人在乎。 馬丁・貝克渴望自由,但他辦不到。拋家棄子背叛婚姻是一種罪,十分可恥,他無論如何也辦不到。那麼,羅絲安娜的自由就無罪嗎?兇手認為有罪,所以殺了她。主角認為無罪,所以要為死者討回公道。 如果自由就是被人討厭,罪惡一樣被人討厭,那麼自由是否等於罪惡? 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要讀者深思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