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麥可‧康納利」標籤的文章

愛人好難:【血型拼圖】讀後感

作者: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出版:聯經 麥克凱勒柏是個精明幹練的FBI探員,因偵辦連續殺人案而小有名氣。但心臟病突發不但毀了他的事業,更幾乎要了他的命。經過兩年幾近絕望的等待,血型特殊的他竟等到了合適的心臟。重獲新生,卻孑然一身。破船修好後,該航向何方?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麥可‧康納利是個非常擅於製造困境的作者。在他筆下,主角永遠被逼得走投無路絲毫不得喘息。麥克凱勒柏雖成功換心,但心臟提供者的姊姊瑞斯芙卻上門求他找出殺害妹妹的兇手。身為命案受益者,讓他覺得有義務查明真相,更何況這姊姊長得好正……XD 誰知這看似普通的超商搶案出人命,竟像個糞坑般越挖越臭。 為了防雷,劇情部分就到此為止。總之,本書讀來高潮迭起、峰迴路轉、取材紮實、寓教於樂,比看電影還有趣。防疫在家選這本,保證不讓你失望。 娛樂性有了,但深度呢? 阿伯認為本書最值得玩味之處,不在如何破案,而在於主角如何找回人生的目標。這答案就是:「發自內心愛別人。」 老梗,八股,沒創意,大家都這麼說,聽到耳朵爛掉不是嗎? 卻很難做到。 雖然我們不像主角老跟一堆殺人變態周旋,看盡人性黑暗面。但請捫心自問,你真能愛非親非故之人,擔其所負、泣其所悲、忍其所痛,出錢勞心費力,至死不渝,只求別人幸福嗎? 是啦,主角因為煞到妹才昏了頭啦。但若沒有性,沒有戀,沒有血緣,你還能愛別人嗎?在多年職場拚個你死我活後,在看盡缺德自私虛偽劣行後,在被人三振出局後,你還能愛別人嗎? 如果你像主角一樣四十好幾卻被迫退休,離婚沒伴身體壞,又沒有主角的通天本事,真愛也沒自己上門,你該怎麼辦? 是的,本書最大的困境就是愛別人。 即使可能不被愛,也要走出去,愛別人。這是找回生存意義的唯一途徑。再怎麼愛自己,死了就沒了。再怎麼恨別人,死了就沒了。只有所愛不隨自己死亡而逝,付出才有意義。不是嗎? 但,就是很難。不是嗎?

Show:【水泥中的金髮女子】讀後感

作者: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出版:聯經 一張字條,一具埋在水泥地基下的金髮女屍,讓鮑許探長從擊斃兇手的破案英雄,變成誤殺無辜的該死被告。好萊塢的正義到底站哪一邊?警察?律師?政府?百姓?男人?女人?富人?窮人?……如果每個人都有罪,正義該何去何從?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阿伯小氣,幾乎不買書,想看小說時就到圖書館隨緣碰運氣。所以阿伯偏愛獨立作,像鮑許探長這種總借不到第一集的系列作是阿伯心中永遠的痛。本書應該是……第三集吧,好在中間插隊問題不大,不至於把前幾集的雷爆光光。 哈瑞‧鮑許是個喜歡獨來獨往,同事敬而遠之的老派刑警。觀察入微、心思縝密,對罪惡嗅覺敏銳的正人君子,與物慾橫流、虛偽矯情的演藝之都可謂格格不入。 鮑許愛抽菸,本書似乎人人都抽菸。菸是少數法律無可奈何的惡行,非常適合用來向世界發洩心中的不滿。對於那些不沾菸酒、不知人間疾苦的天之驕子,把煙噴到他們臉上比解癮本身更爽快。作者巧妙的利用菸弄髒整座城市,讓每個人都染上惡意的色彩。 警察的執法暴力與氾濫的色情產業是故事兩大主軸。鮑許探長因獨自槍殺手無寸鐵的嫌犯被告上法院,疑似真凶立馬送上女屍一具,於是警方連串不當執法案例紛紛浮上檯面。原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導火線早在二十幾年前本書出版時就屢見不鮮,至今竟無一絲改變。 好萊塢吸引大批年輕女性前來追夢,卻成為A片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貨色。他們無視旗下女星非法應召,染病染毒後棄如敝屣。沒錯,這些女人都已成年,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當社會群眾把功成名就與拜金縱慾畫上等號時,就是國家默許人民走向墮落的具體事證。 性慾又一次成了男人的原罪。畢竟性產業之所以有錢賺,男人要負大多數的責任。本書對男人的性多所著墨,從主角,到配角,到兇手,都有性需求,都想要得到滿足。所以他們要鍛鍊身體,要有錢有勢,要功成名就。  於是,媒體成了贏家與輸家們的作秀舞台,誰吸引最多目光誰就是好萊塢超級巨星。如果你沒辦法走正途出人頭地,當個逍遙法外的殺人狂一樣被奉為傳奇。活著似乎就為了演一場show,然後比誰的show票房爆棚,誰的show乏人問津。 到頭來,幹那檔事時,哪個男人不像隻發瘋的猴子? 水泥中的金髮女子既是慘遭虐殺的A片女優,又是法院門口高舉天平的正義女神。鮑許探長這場官司中律師與檢察官的言語攻防相當精彩,並與案情...

合法的騙子:【林肯律師】讀後感

作者: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出版:聯經 你知道這人有罪,他也承認自己有罪。那麼,你為何要幫他說話?你能打贏官司,這麼聰明,想賺大錢門路多的是,為何要跟牛鬼蛇神打交道?不怕有錢沒命花?是因為總有一天清白的當事人會上門求助?還是只有當律師,騙人才合法?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主角麥可‧海勒是個在法界與警界都惡名昭彰的刑事辯護律師,每天搭乘昂貴的林肯轎車穿梭於洛杉磯各大法院。只要有錢,無論你販毒、詐欺、強姦、傷害、甚至殺人,林肯律師都會提供您最優質、專業的服務。 但在名車西裝的表象背後,主角其實過著走鋼索般的人生。他獨立開業,光是維繫人脈和營運開支就讓他焦頭爛額,更別提還有大筆房貸與車貸要繳。為了夢想,更為了活下去,只要有錢,他什麼案子都接。 問題來了,主角的夢想是啥? 林肯律師的當事人遍布社會底層,多數以犯罪為業,而且總是一犯再犯。有錢的累犯,是最好的客戶,這與司法杜絕犯罪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讀者不禁要想,主角當初為什麼想當律師?現在又為何非幹這種律師不可? 主角眼中法律是「一部巨大、生鏽的機器,不停地吞噬著人、生命和金錢。」而律師是這台機器的潤滑油,沒有律師,司法體系就無法運轉。 律師的案子都像是「一棟棟基礎脆弱的房子」,負責蓋房子的是「一群過度操勞的廉價勞工(警察與檢調)」。他們會馬虎,會出錯,再用油漆把漏洞與錯誤掩蓋起來。律師的工作就是找出、攻擊這些漏洞,直到整棟房子垮掉。 看到這裏,你覺不覺得作者在指桑罵槐? 哪兩個字總跟「法治」站在一起? 民主。 民主政治也是「一部巨大、生鏽的機器,不停地吞噬著人、生命和金錢。」而反對黨是這台機器的潤滑油,沒有反對黨,民主政治就無法運轉。 國會待審的法案都像是「一棟棟基礎脆弱的房子」,負責蓋房子的是「一群過度操勞的廉價勞工(公務員與政務官)」。他們會馬虎,會出錯,再用油漆把漏洞與錯誤掩蓋起來。反對黨的工作就是找出、攻擊這些漏洞,直到整棟房子垮掉。 律師不愛「真相」,律師關心的是「勝訴」。律師想盡辦法質疑檢方的證據、抹黑檢方的證人,並將被告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以博取陪審團的同情。若情勢對被告有利,就可以向檢方討價還價,從中獲利。 反對黨不愛「公益」,反對黨關心的是「勝選」。反對黨想盡辦法質疑執政黨的主張、抹黑執政黨的明星,並將反抗的所作所為合理化,以博取選民的同情。若情...

誰決定你是誰?【詩人】讀後感

作者: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本書是頗有創意的美式犯罪推理。主角為了查明兄長命案真相順便幫自己拿下獨家頭條,奮力在國家體制與對手競爭下披荊斬棘,而兇手就藏匿其中。作者精湛的文筆、紮實的取材與流暢的故事節奏,成功營造出一股人浮於世、身不由己的晦暗氛圍。 這部作品不年輕囉。撥接上網、數位相機、電子佈告欄BBS等竟還算「新」科技,你就知道本書有多老。但……這不是挺好的嗎?讓我們暫時放下眼前的內憂外患,一起回味那段充滿機會、樂觀進取的黃金年代。 如果你對阿伯避雷的能力沒信心,就先去看小說吧……XD 美國是個天堂與地獄並存的競技場,財富、權力、知識、享樂的巔峰都近在眼前。無限的報酬引來眾多充滿野心與拚勁的玩家,他們搶出名、爭功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書中的核心角色,或多或少都擁有這類玩家的特質。他們性格各異,但都精明機智、反應靈敏,高手過招之快之絕,令人目不暇給。但這些聰明人都為各自內心的創傷所苦,在本能、慾望與良知的衝突中不斷煎熬。他們看得穿謎團與算計,卻無法救贖自己的靈魂。 人心最私密之處,當屬「性慾」。以現代性觀念之開放,仍有一種性被視為萬國公罪,普世皆然,那就是「戀童癖」。 可想而知,戀童癖族群備受壓抑,見不得光。本書以比較設身處地的角度來揣摩戀童癖者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性是終生的詛咒,他們只有兩種選擇:壓抑至死,或淪為豬狗不如的畜生。 如果戀童癖是天生的,誰能怪他們憤世嫉俗?如果戀童癖來自童年創傷,他們當然會想復仇。但是,除了憤怒,除了報復,除了沉淪,除了自毀,難道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決定你是誰的人到底是誰? 你不能選擇出身,你無法改變天賦。如果悲劇或邪惡摧殘了你的童年,你無能為力,但你永遠可以決定你的下一步。你不能拿別人對你的所作所為當藉口,因為這樣你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 本書並沒有對每件事都給答案,也沒有去定義角色們是什麼樣的人。書中的人際關係就有如現實世界,既合作又競爭,既親切又疏離。每個人都會變,也正在改變。 唯有死亡,能將人蓋棺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