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艾西莫夫」標籤的文章

閱讀心得:曙光中的機器人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本書是機器人系列長篇的第三集。作者大膽嘗試將人類的愛與性慾和機器人相結合,讓人類與機器人能否結婚這個問題浮上檯面。另一方面,藉由開發太空應該由人類或機器人主導的爭議,討論被科技服侍的人類社會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 正當以利亞和兒子班特萊在地球上訓練有志投入太空新世界開拓的年輕人時,外圍世界最強大的奧羅拉星因為一個人型機器人被「蓄意破壞」而引發政治風暴。支持開放地球人移民太空的法斯托夫博士是唯一有能力破壞機器人的人,連他自己都這麼認為,但他堅持自己沒有犯案,因此遭受支持人型機器人開發太空的反對派議員群起圍攻,政治地位岌岌可危。以利亞必須在對環境與文化全然陌生的星球上查明真相,證明法斯托夫博士的清白,否則地球人移民太空的夢想將就此破滅。 故事最大的謎團就是人型機器人詹德究竟是被誰,用什麼方法破壞的。以利亞在調查過程中,意外發現女主角嘉蒂雅竟然和詹德發展出夫妻關係。嘉蒂雅一方面沉醉於人機戀,一方面又為此感到羞恥,因此對外始終保密。作者自然會拿機器人在滿足女主人慾望同時卻讓其內心苦惱所產生的矛盾做文章,但老實說艾西莫夫確實不太擅長處理情慾這類劇情,嘉蒂雅對以利亞解釋這段感情的橋段有點像在用邏輯解析愛欲,感覺明顯生硬不自然。這本續集之所以會晚了二十多年才問世,想必也是為此卡關吧。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性關係確實是未來必然發生的熱門議題,作者又一次展現了超越時代的遠見。 與上一集的索拉利星相比,奧羅拉星更接近現代人眼中的科技天堂。每個人都有擁有十分充裕舒適的居住空間,有許多機器人照顧人類的生活起居並確保人身安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享樂為出發點,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無憂無慮的過日子。拜基因科技發達之賜,奧羅拉星人平均可活將近四百歲,有無比充分的時間享受人生。以上種種無一不是現代人對未來生活的願景,但作者認為這樣的社會會讓人類這個物種不但不再進化,長遠來看更會導致滅亡。所以宇宙開拓的任務應該寄託於平均壽命短,凡事親自動手,拒絕依賴機器人的地球人來主導。 這其中當然有為了與帝國、基地系列劇情銜接的考量存在,因為後來機器人幾乎消失於人類的宇宙文明之中。但就現況來看,要人類放棄更有優勢的科技不用是很困難的,除非這項科技本身存在嚴重的副作用。可以預見下一集應該就會對機器人消失的原因加以說明,個人很想看看作者如何解釋...

閱讀心得:裸陽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本書是機器人系列長篇的第二集。如同機器人的正子腦受制於機器人三大法則,人類的大腦也被後天的處境、教育、訓練所束縛。然而,當既有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準則遇到瓶頸,無法解決眼前的重大難題時,掙脫束縛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選項。對人如此,對機器人亦然。 這次命案的舞台來到外圍世界之一的索拉利星,以利亞和機器人丹尼爾必須先搞懂這群完全不願與他人面對面接觸的當地人,並且破解機器人三大法則背後隱藏的漏洞,才能揭穿整個事件的真相。 在推理小說中加入科幻元素的好處,就是不必受限於既有的常識,可以自由導入各式各樣的思考邏輯。如同上一集的機器人之於三大法則、地球人之於曠野恐懼症,本集索拉利人的行為同樣受限於交際障礙。因為三大法則,機器人不能殺人,因為曠野恐懼症,地球人無法走出戶外,因為交際障礙,索拉利人絕對不會彼此面對面。當這些奇特的邏輯必然成立時,推理的思維自然就會與眾不同。 然而,正因為邏輯太過奇特,讀者肯定會懷疑這些內在限制真的必然成立嗎?當你對遊戲規則本身產生懷疑時,就很難從眾多線索中理出頭緒。 本書的謎題在於因為索拉利人除了配偶之外絕不面對面,所以除了被害人妻子之外,所有其他關係人都有遠在數百甚至數千公里之外的不在場證明。案發現場除了被害人妻子之外,就只有絕對不會傷害人類的機器人而已。而犯案的凶器竟然找不到,表示凶器被兇手帶走了,因此昏倒在現場的被害人妻子也不可能犯案。依照現有邏輯推斷,人確實被殺了,但兇手不存在。 而且,命案發生後,索拉利星的安全部長竟然在視訊通話時遭到下毒,差點送命。身旁除了機器人之外,沒有任何人類。因此除了機器人殺人之外,別無可能。 所以,問題就出在邏輯裡。 作者不但佈下邏輯陷阱,更將索拉利星上的機器人設定成一旦發現房間髒亂,就會馬上清潔乾淨,因此所有線索跡證都立刻被破壞殆盡。再加上警探想要與命案關係人面對面接觸都難上加難,更為整個辦案過程帶來諸多困擾。 甚至還發生機器人夥伴丹尼爾因為認為以利亞和命案關係人面對面會有生命危險,基於第一法則企圖阻止以利亞外出辦案這種鳥事。這些莫名其妙的限制為故事添加了不少趣味,更凸顯出突破這些限制確實有其必要,整個故事也在男女主角都決定要擺脫這些莫名的束縛後畫下句點。 本書的女主角嘉蒂雅是被害者的妻子,也是書中最不排斥與以利亞面對面的索拉利人。...

閱讀心得:鋼穴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本書是機器人系列長篇的第一集,內容巧妙融合了科幻與推理小說的元素。藉由人類警探以利亞˙貝萊和機器人丹尼爾共同偵辦一起命案的過程,將作者精心構思的未來世界呈現在讀者眼前。 故事的發生於「帝國」系列之前。此時的人類世界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人口爆炸、資源卻瀕臨枯竭的地球,另一個是分布在太空中的五十個人類殖民地,地球上的人類將這些移民太空的人稱為「太空族」。兩個陣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截然不同,地球上的人類住在建築於地面下的人造城市之中,過著徹底實施計劃經濟、有如人民公社般的生活。長期生活於室內空間的結果導致地球人普遍得了曠野恐懼症,甚至無法在地面上行動。而太空族則大量利用機器人來服侍人類,為了不重蹈地球人口過度成長的覆輒,太空族嚴格限制生育,並且拒絕地球上的人類移民。財富、科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讓雙方互相歧視。 一群太空族在紐約城附近地表建立了一座地球人稱為「太空城」的都市,這群太空族要求地球各城市導入機器人,理由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並降低成本。此舉讓害怕被機器人取代的地球民眾大為恐慌,示威與攻擊機器人的騷亂不斷發生,更加深了地球人對太空族的猜忌與仇恨。此時,一名太空族科學家在太空城內遭到槍擊身亡,但卻找不到兇手與兇槍。太空族認為兇手是地球復古運動組織的成員,紐約政府則認為是太空族藉故挑釁。經過協商後,決定由紐約警方派出一位刑警,而太空族則派出一位機器人共同偵辦此案。 既然是機器人系列,故事的謎團自然圍繞著機器人打轉。主角以利亞並不是一般常見的名偵探角色,他算是地球人的代表,既討厭機器人,思考又容易受私情左右。而機器人丹尼爾外表是個外表完全與人類無異,但思考則完全像機器一板一眼。兩個水火不容的角色硬湊在一起,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爆點與笑點。個性衝動又心懷偏見的以利亞兩度推理失敗,先是懷疑自己的搭檔丹尼爾根本就是被害人薩騰博士假冒的,接下來又懷疑兇手就是丹尼爾。兩次推理都被證明錯誤之後,以利亞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偵辦矛頭指向地球人這邊。如此布局除了能讓主角的性格更鮮明之外,又為主角關鍵的第三次推理製造了更多的緊張氣氛。 主線的命案謎團其實不是重點,作者對未來的推測才是本書的精華。故事中的地球人是保守派的代表,他們對比人類更優秀的機器人感到恐懼,深怕自己被機器人取代。因此在反對機器人之餘,更反對其他科技創新,就算知道光憑既...

閱讀心得:基地後傳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基地後傳由第一部「基地邊緣」、第二部「基地與地球」所組成,故事藉由主角葛蘭˙崔維茲追尋第二基地與地球的旅程,來探討人類未來的可能走向。 第一部「基地邊緣」的重點放在以物質科技見長的第一基地、以精神力量見長的第二基地、以及神祕的第三勢力蓋婭對人類未來走向的衝突。第一基地認為雖然謝頓計畫規劃第二帝國的建立時間還需要再經過五百年,但現在基地的科技與軍事力量已經足以征服全銀河,只要能將具有操控人類心智能力的第二基地徹底剷除,第一基地就可以立刻建立第二帝國。而第二基地則堅持貫徹謝頓計畫的進程,並建立由第二基地成員主導統治的第二帝國。第三勢力蓋婭則是一個統合整個行星動植物與構成元素的超級生命共同體,希望最終能將整個銀河系整合成一個蓋婭星系,從此星系中所有生物與非生物將再也不分彼此,大家都是蓋婭的一部分,不再有單獨意識造成的相互競爭與衝突,經由統合群體力量建立一個如天國般完美的宇宙。 主角葛蘭˙崔維茲是一個擁有洞察真相的直覺,能夠在證據不充分的狀況下作出正確決定的基地議員。而第三勢力蓋婭因為是由機器人所催生,無法作出決定人類整體未來的決策,故經由一連串的布局,將主角一行人與第一基地、第二基地的代表引誘至蓋婭星附近,然後迫使主角在三大勢力所規劃的人類未來中作出選擇。最終主角選擇了蓋婭,正式顛覆了謝頓計畫。 第二部「基地與地球」則敘述葛蘭˙崔維茲選擇了蓋婭所規劃的人類未來之後非常焦慮,對自己所做決定是否正確感到懷疑。而地球的相關歷史與文獻遭到不明組織刻意抹消的幕後真相尚未揭曉,故主角決定要找到消失已久的地球,並相信藉由揭開地球的真相,必能發現決定人類未來的關鍵證據。 主角在尋找地球的過程中,發現身為獨立個體的人類因為無法了解彼此而產生的恐懼與衝突。人類因為害怕外來勢力侵害自身的獨立性,意圖殺害所有外來的訪客。而主角很幸運的趨吉避凶,化險為夷,循著找到的蛛絲馬跡,最後終於找到了地球,以及謝頓計畫的最大缺陷。 謝頓計畫與心理史學必須建立在人類是銀河中唯一智慧生物的條件下才能成功預測與規劃未來,若出現人類以外的智慧生命體,心理史學就不再適用。而蓋婭或未來可能出現的外星人一旦出現,以心理史學規劃建立的第二帝國就會變得毫無招架之力。所以人類世界必須完全團結一致,才有可能與其他外來勢力競爭對抗。 以上是作者的看法。老實說與...

閱讀心得:基地前傳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基地前傳由第一部「基地前奏」、第二部「基地締造者」所組成,主要內容在講述基地三部曲中一手建立心理史學、催生基地與第二基地的傳奇人物哈里˙謝頓的生平,以補足這個在本傳藏鏡人過去的心路歷程。 故事架構是從哈里˙謝頓三十二歲發表心理史學的第一篇論文開始,以每十年一個重大人生轉折來鋪陳謝頓的一生與心理史學的演進。主角的論文一發表就受到皇帝與川陀各大派系的注意,大家都希望能利用心理史學作為自己政治宣傳的工具。所以主角只好在一個神秘人物契特˙夫銘的協助下,過著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活。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主角妻子的鐸絲、成為主角養子的芮克、以及成為主角得力助手的雨果等重要人物,並逐步解決各項將心理史學實用化所面臨的種種難題。 前傳最重要的創新,在將先前基地系列與帝國系列中從未出現過的機器人加入故事中,並且讓機器人在心理史學的演進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故事中的神秘人物契特˙夫銘其實就是一個機器人,同時身兼主角保護者與帝國首相兩個截然不同的身分。而鐸絲一方面是夫銘派來保護主角的機器人保鑣,另一方面則是提供主角歷史方面問題諮詢的歷史學者。機器人為了挽救人類文明的未來,希望主角能將原本只是理論可行的心理史學實用化,因此在主角的一生之中不斷地給予各種協助。 可惜的是,本傳中所留下的爭議在前傳中並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解答。作者將發展心理史學的基本資料限縮在川陀主星之上,其他世界都不列入考慮。此舉固然是能大幅減少資料取得和處理的困難度,但其是否能代表全體人類的所有習性實在大有問題。 而心理史學的數學架構也跟本傳一樣模糊帶過,雖然主角一直對心理史學實用化的可能性高度存疑,但這些疑問未經任何解釋、隨著時間過去就自行迎刃而解,而心理史學也從一開始毫無用處、逐漸由模糊便清晰、最終成為料事如神的絕學。作者其實也有針對預測準確的前題作出解釋,作者認定當時的科技發展不但停滯,甚至因經濟衰退、自動化導致人類自身技術喪失、政治壓制學術自由等因素而逐漸衰退。若以基地之外地區科技絕對衰退為前提,那麼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準確度就大大提高。個人還是覺得這種解釋實在太過牽強,缺乏說服力,無法令讀者信服。 故事中後段則敘述心理史學隨著組織規模擴大、帝國逐漸沒落所導致的種種問題,例如研究團隊中出現別有居心的叛徒、主要贊助者失勢、皇帝遇刺、家中成員遭遇不幸身亡、...

閱讀心得:基地三部曲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基地三部曲由第一部「基地」、第二部「基地與帝國」、第三部「第二基地」所組成,是艾西莫夫獲獎最多、評價最高的代表作。本書所探討的主題非常有爭議性,那就是「應否依照科學的預測來決定人類的前途?」。 故事開始時,統治所有人類行星的銀河帝國已經繁榮了數千年。此時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哈里˙謝頓」,他所提出的「心理史學」成功的將推動人類世界演進的模式轉換為數學公式,進而能夠以此數學公式為基礎預測人類世界的未來。謝頓計算完成後發現銀河帝國即將徹底衰亡,且必須歷經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下一個先進文明的「第二帝國」才會到來。 為了將黑暗時期盡可能地縮短,謝頓主導建立了保存人類文明的「第一基地」,以及由心理史學家組成,暗中維護謝頓計畫的「第二基地」。目標將第二帝國到來的時間,由三萬年縮短至一千年。本書的故事,就是謝頓計畫展開後,各時代階段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事件相關人物所做的抉擇與奮鬥。 這部作品是以「單元劇」的架構寫成,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將每個單元劇串聯起來,成為一部橫跨約四個世紀的歷史進程。故事前半段的主要重點,在證實謝頓計畫果真料事如神,以確立貫徹謝頓計畫的正當性。後半段的故事則在於謝頓計畫如何被預料之外的變種人「騾」打亂,以及第二基地成員如何將被打亂的謝頓計畫重新導入正軌。 艾西莫夫之所以備受讀者推崇,在於其作品總能提出超越當代思維的預言,並且在未來得以部分或全部實現。這部作品所提出的「心理史學」概念早已成為經濟學中的熱門領域,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計算模型,試圖預測全球經濟未來一到數年的發展走向。雖然本書多次獲獎,被譽為「永遠最佳系列小說」,甚至在票選中擊敗「魔戒」,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部作品無懈可擊。我認為這部作品不但有缺陷,而且還不少。其中有些缺陷甚至可說是科幻小說的無解宿命,作者的科學素養再好也無法避免。 以下是本人整理出來的幾項主要缺陷: 1. 本書的基本設定:「心理史學可以準確預測未來數千甚至數萬年的大小事件及發生時間點」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的數學模型都是依照過去的數據與趨勢建立的,以過去的趨勢預測未來有個限制,那就是未來必須與過去相似才行。若要預測的非常精準,那就表示未來必須與過去幾乎完全相同,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作者自己都承認心理史學無法預測個人行為,但許多改變世界的科技突破之所...

閱讀心得:銀河帝國系列第三部 蒼穹一粟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種族歧視」是本書的主題。諷刺的是,飽受種族歧視之苦的竟然是地球人。 人類進入太空殖民時代已過數萬年,人們早已忘記自己的發源地在哪裡了。而地球因為早已不知原因的核子災難,絕大多數的土地都遭受輻射汙染。其他星球的人類認為地球人很髒而歧視、排擠他們,讓人數遠少於今日的地球人在地球上自生自滅。 艱困的環境和外來的歧視,讓地球人對銀河帝國這個外來政權與外來人充滿仇恨與不信任。但因實力過於懸殊,不得不屈服。銀河帝國對地球這個雞肋行星採取放任態度,讓實施白色恐怖的兄弟團契治理地球,帝國僅駐軍並任命象徵性的行政官。而心懷不軌的兄弟團契,正在策畫足以毀滅地球人以外所有人類的重大陰謀。 根據本書的導讀,本書是艾西莫夫第一本成書的長篇小說。故事的架構走好萊塢路線,但除了故事背景充滿諷刺意味之外,故事的主角設定也相當特別。主角不但上了年紀、其貌不揚、當了一輩子的裁縫,陰錯陽差地來到數萬年後的地球。言語不通的他被當成白癡,被送進研究機構當測試提高智力設備的白老鼠,竟因此成了天才並獲得超能力,最後更成了拯救全人類的大英雄。 與其他小說不同之處,在於主角其實一直是以被動、旁觀的角度在參與整個故事的進展,看起來反而像是個配角。主導故事進行的是外星來的考古學家,原本只是單純的想來地球進行考古研究,卻因一連串的巧合與誤會被捲入整個陰謀的核心。幕後黑手的工於心計,執政者的顢頇無能,制度的冷酷與僵化,全宇宙人類對地球的歧視與漠視等要素,作者都作了相當傳神有說服力的詮釋。 最精彩之處,在於當地球人的陰謀已經被揭開,主謀都已被捕,事件應該順利解決之際,幕後黑手竟然能以三寸不爛之舌,利用主角這邊無法提供有力證據的弱點,在審訊中絕地大翻盤。正當眾角色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時限過去,局勢無法挽回之際。主角竟然以行動體現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真諦,一舉逆轉勝,暢快大結局。 雖然主角回到過去的原因,以及獲得超能力的過程老實說太過匪夷所思,還有考古學家與地球女孩之間的戀情實在太老梗之外,其他的部分都相當精彩,充滿諷刺的笑點與嚴肅發人深省的主題,都為作品增色不少。在眾多一人拯救全世界的超老梗故事之中,這篇數十年前的作品仍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創意,可見艾西莫夫的創意與功力確實不同凡響。

閱讀心得:銀河帝國系列第二部 星空暗流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這是一本只有主題,沒有主角的小說。而本書的主題,就是:「階級鬥爭」。 故事的背景弗羅倫那,是全宇宙唯一能生產重要物資「薊荋」的星球。而星球的政權與利權,都掌握在外來民族「薩克人」手上。薩克人將弗羅倫那本地人視為奴工、賤民。為了方便統治,薩克人「大亨」們賦予本地人各式各樣的職位來幫大亨們工作,而這些不同的職位又將本地人分化成新的階級。階級高的本地人接受薩克人的洗腦教育,同樣將階級低的本地人視為劣等人。又為了維護自己的身分地位,選擇盲目的對大亨們效忠。如此一來,數量遠低於本地人的薩克人就能在「上層」世界裡坐享豪奢的生活,不用擔心被階級四分五裂的本地人造反。而廣大的本地人勞工們就只能任勞任怨任剝削做到死,過著無法思考,沒有夢想,沒有希望的日子。 這……這根本就是在說我們上班族嘛! 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白目說:「大家快逃呀!這家公司就要倒了!!」……不不,是:「大家快逃呀!這個星球就要完蛋了!!」。得到第一手消息的幕後黑手認為這白目瘋了,但這個消息可以拿來作文章,於是就把白目洗腦洗成白癡後藏起來,等時機成熟後當作籌碼來用。 豬頭上司們總是忽略重要的問題,只想著如何從問題中獲利。 接下來,所有捲入事件的角色們都只能在名為「命運」的長河中掙扎沉浮,隨波逐流。白目在善良女工的呵護下,總能傻人有傻福,關關難過關關過。別有居心的鎮長雖然人不壞,卻被時勢所逼,不得不成為連續殺人犯。薩克大亨們被一連串的陰謀、謠言與騷亂搞得互相猜忌,人人自危。外敵川陀大使則在一旁坐山觀虎鬥,打算坐收漁利。而天真活潑又美麗的薩克大小姐,則成了荒謬階級意識下的犧牲品,戲份無足輕重已經夠可憐了還要被人佔便宜…… 結果呢,忽略重要問題的下場,就是終究還是得出來面對。任你財大勢大,任你權傾一方,最後還是得聽老天爺的。出來混,總是要還。 艾西莫夫依然沿襲第一部的手法,角色所說所想的內容未必是對的。讀者需要自行從角色們的看法和故事背景設定、乃至於邏輯的合理性上,去判斷這些說法何者為真?這招用來創造出人意料結局真的很好用,因為讀者真的很容易就直接接受角色們的觀點,然後很自然的被誤導往錯誤的方向思考。 個人認為這部作品雖然沒有主角,但角色們的親和力都要比第一部進步許多。而故事本身則都能專注在階級對立與鬥爭下所造成的種種悲劇,變得更有深度且耐人...

閱讀心得:銀河帝國系列第一部 繁星若塵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如何讓讀者對結局大吃一驚?艾西莫夫:「讓角色欺騙讀者就行了!」 真的!我看完這本小說後第一個念頭就是:「被騙了!」 不是說這部小說寫得很爛被騙了,而是有學到一招的感覺:「原來角色也可以騙讀者喔!我怎麼都沒想到?」 但若是問我喜不喜歡這本小說,講實話:「並不怎麼喜歡。」為什麼?因為感覺太冷了。 故事的背景,是人類克服時空限制後,在太空中建立了許許多多的星際國家。這些國家的體制多數為帝國專制或獨裁政治,為了擴張勢力範圍而互相交戰衝突。然而,這個戰國時代最後由太暴人勝出。太暴人以武力征服了其他國家,迫使其他國家納貢稱臣。 故事的主角是某個星際國家領袖的兒子,奉父親之命到地球留學,並且尋找一份足以擊敗太暴帝國,解放全人類的重要文件。但就在即將畢業的前夕卻遭到暗殺,雖然主角被一個神秘人物所救,但卻被迫離開地球,展開一段被陰謀、野心、利害操弄的逃亡之旅。 基本上,這是個強壯英俊的王子和婀娜多姿的公主一邊冒險犯難,一邊談情說愛的故事(不喜歡之一)。而且,王子和公主不但都是外貌協會的模範會員,更是嘴巴說討厭,其實心裡哈得要死的悶騷貨!(不喜歡之二) 抱歉,說得太激動了。 也就是說,我這個讀者必須把自己代入一個我不喜歡的角色,和一個我不欣賞的女主角一起走完這段旅程。 艾西莫夫說:「醒醒吧!這就是人生!」 那麼,旅程本身怎麼樣呢?很抱歉!主角總是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條件下,就被迫做這做那,總之就是一路被陰謀牽著鼻子走。主角雖然身強力壯,但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只有被捕、被打、落跑的份。而和女主角也是一會兒吵架互槓、一會兒打得火熱、一會兒又誤會冷戰……總之一句話:超難搞。(不喜歡之三) 艾西莫夫說:「醒醒吧!這就是人生!」 我們的主角一直給人一種又任性、又衝動,雖然不笨卻也沒聰明到哪裡去的感覺。但到了揭開陰謀時,才發現主角早就看穿一切,並且反過來將計就計,把一直玩弄主角於股掌之間的大反派一招斃命,真是要騙過敵人前,必先騙過讀者呀。更扯的是,那個從頭到尾人人都說他是無能的昏君,甚至已經瘋了的女主角他爸,竟然才是主導反抗勢力的英明領袖啊! 艾西莫夫說:「我才沒騙你,我只是沒寫出來而已。」 最後那扭轉乾坤的文件竟然是……我整個人凍成冰塊了,這結局真的太冷了。 這部作品的布局好嗎?好!絕大多數的情...

閱讀心得:我,機器人

作者: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眾所周知,艾西莫夫是科幻小說界的大師。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讀過他任何一部著作。雖然念研究所時也修過機器人學,對機器人三大法則也僅止於久仰大名而已。然而,寫科幻小說的人若沒讀過艾西莫夫的作品,那這個人不是太自大,就是太懶。所以本人懷著謙卑與朝聖的心情,拜讀這本「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的大作。 這本書是將艾西莫夫所寫的9個機器人短篇故事串聯成書。機器人從第一篇只是一個小女孩的玩伴,逐漸進化到第九篇成為主宰人類社會如神一般的存在。很難想像這些故事竟然是在1940~1950年這一段不要說機器人,連電腦都還好幾個房間大的時代寫出來的。而且,作者對人工智慧發展前景的大膽預言,都還是現代科學家們致力追求的目標。 九篇故事的主題都很「先進」。概述如下: 第一篇「小機」讓讀者認同人類對機器人動真感情這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篇「轉圈圈」很傳神的描繪機器人程式陷入邏輯矛盾時可能發生的窘境。第三篇「理性」反映出過度僵硬的邏輯反而導致機器人不理性的偏執。 第四篇「抓兔子」展現系統超載造成的故障。 第五篇「騙子」探討一個自主的機器人欺騙人類的可能性。 第六篇「消失無蹤」討論一個自主的機器人反抗人類的可能性。 第七篇「逃避」推測一個自主的人工智慧如何面對「無解」的難題。 第八篇「證據」讓讀者看看機器人如何超越人類。 第九篇「可避免的衝突」預言一個人類完全被人工智慧掌控後的世界。 六、七十年前就能看到並討論上述議題,我只能說艾西莫夫真的是天才! 但這部經典之作真的無懈可擊嗎?我看倒也未必。 首先,作者本身是個科學家,科學家凡事講求理性,重寫實,愛講理。所以每篇故事的重點都在體現科學議題本身的趣味,但也忽略了小說吸引人的其他要素。例如,動人的情感與角色的魅力。 小說中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科學家或工程師,不但其貌不揚、上年紀又冷漠。許多故事中的場景都是一群人在開會討論問題,而這種場合一般讀者若是身處其中,大概都會昏昏欲睡。而角色們聚在一起,只是為了解決棘手又有趣的問題,並且為問題找出一個合乎邏輯的解答。但角色們對這樣的解答作何感想?身為人類的角色們,對一個逐漸被機器人超越、取代的世界又作何感想?這些在書中可以說是都被忽略了。 作者可能認為以人工智慧大公無私、無我奉獻、正確專業最佳化的統治,才是最適合人類長治久...